第179章 用我们的方式
展览过半时,予安接到一个意外邀请:迪拜一家艺术基金会希望委托她创作一件大型公共艺术作品,预算相当可观,但需要她延长亚洲行程,直接前往迪拜进行实地考察。
这意味着她与周缝的分离将再延长两个月。
予安犹豫了。视频里,她小心翼翼地告诉周缝这个消息。
周缝沉默了片刻,然后笑了:“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啊!当然要去!”
“但我们已经分开这么久了...”予安轻声说。
“予安,”周缝的表情变得异常温柔,“记得我们最初的约定吗?我们要做并肩看世界的人,而不是彼此束缚的人。你的光芒应该被世界看见。”
他顿了顿,眼神坚定:“而且,距离对我们来说从来不是问题,记得吗?”
第二天,予安收到一个快递,里面是一副升级版的智能眼镜和一对精致的手环。
“手环是我新做的,”周缝在附带的纸条上写道,“它们能够感知触觉压力。无论相隔多远,当你握住手环,我就能感受到你的温度。”
予安戴上眼镜和手环,立刻感受到了来自bj的轻微压力——周缝正在握住他的手环,仿佛在与她握手。
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但嘴角却扬起了笑容。在这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有人却用最科技的方式,表达着最原始的情感。
带着周缝的支持,予安接受了迪拜的委托。新加坡展览结束后,她直接飞往阿联酋。
迪拜的项目挑战巨大:她需要为一座新文化广场创作一件既能体现阿拉伯传统又能展现现代精神的作品。予安沉浸在当地文化中,走访古老集市,研究传统图案,甚至学习基础阿拉伯文书法。
灵感在一次参观清真寺时迸发。她注意到阳光透过传统雕花窗格(ashrabiya)投射到地面的图案,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仿佛光影的舞蹈。
她决定创作一件融合阿拉伯传统几何图案与中国刺绣元素的光影装置,名为《光之缝》,象征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连接。
创作过程中,予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迪拜的强烈阳光和高温对材料提出了特殊要求,传统图案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也困难重重。
无数次,她几乎要放弃。但每当这时,手环总会传来温暖的触感——周缝仿佛能感知她的情绪波动,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予支持。
有一次,材料测试再次失败后,予安沮丧地坐在工作室地上。突然,智能眼镜启动,周缝的全息投影出现在她面前。
“嘿,需要技术支持吗?”他微笑问。
予安惊讶地睁大眼睛:“这是怎么...”
“找了朋友帮忙,”周缝俏皮地眨眨眼,“现在,让我看看你遇到的问题。”
在那之后,周缝几乎成了予安的远程技术顾问。他虽然不是光影专家,却总能从材料结构和视觉平衡的角度提出宝贵建议。更令人惊喜的是,他还通过予安传来的图案,发现了阿拉伯几何图案与中国传统纹样之间的惊人相似性。
“看,这个阿拉伯六边形星纹与中国的八角纹有着相同的数学基础,”周缝在视频中兴奋地指出,“人类对美的感知其实是相通的!”
这个发现彻底改变了予安的创作方向。她不再简单地将两种文化元素并列,而是深入挖掘它们共通的数学与哲学基础,创作出了一件真正融合而非拼贴的作品。
《光之缝》落成那天,迪拜王储亲自前来揭幕。当阳光穿过装置,在地面投射出不断变化的中阿图案时,观众们发出了惊叹的掌声。
当地媒体评价道:“予安用光缝合了文化的裂缝,让我们看到文明之间的对话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远。”
站在人群中,予安抚摸着手环,感受到来自bj的轻微压力——周缝正在分享她的喜悦。她突然明白,真正的爱不是相互占有,而是相互成就;不是形影不离,而是即使远隔重洋,依然能感受到彼此的心跳。
项目结束后,予安归心似箭。但就在回国的前一天,她接到了周缝的电话。视频那头,他的表情异常严肃。
“予安,有件事必须告诉你。”周缝深吸一口气,“奶奶...昨天安详地走了。”
予安感到心脏骤然收紧。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消息来得还是太突然。
“她走得很平静,”周缝的声音有些哽咽,“最后时刻,她手里还握着你绣的那方手帕。她说...她说生命就像刺绣,有开始就有结束,重要的是过程中创造了什么美丽。”
泪水模糊了予安的视线:“我马上改签机票,最快一班回去。”
周缝却摇摇头:“不,完成你在迪拜的最后工作。奶奶最不喜欢别人因为她的缘故打乱计划。她说...葬礼不必隆重,只要记得她传授的手艺和精神就好。”
予安坚持道:“但我必须在你身边。”
“你一直在,”周缝温柔地说,“每次我看到那些我们共同创作的作品,感受到手环传来的温度,我就知道你在。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最终予安尊重了周缝的意愿,但悄悄改签了机票,提前一天回国,想给他一个惊喜。
当她风尘仆仆赶到周家老宅时,却发现门口挂着的不是白花,而是五彩丝线编织的花环。院内传来不是哀乐,而是江南小调。
推开门,予安愣住了——院子里正在举办一个小型展览,展示着周奶奶生前的绣品和周缝根据她图案创作的新作品。来访的邻里们不是穿着黑衣,而是穿着带有刺绣元素的彩衣,每个人都在分享与奶奶相关的记忆。
周缝正在向大家展示一件他与奶奶合作完成的绣品,一抬头,看见站在门口的予安,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予安走上前,轻轻拥抱他:“你说得对,奶奶不希望我们悲伤地告别,而是庆祝她曾经如此精彩地活过。”
周缝紧紧回抱她,声音哽咽:“你怎么回来了...”
“因为这就是我应该所在的地方,”予安柔声说,“与你一起纪念一个非凡的生命。”
那天晚上,宾客散去后,予安和周缝坐在奶奶常坐的绣架前,翻看她留下的绣谱和日记。
在一本泛黄的日记本里,他们发现了奶奶写于去年冬天的一段话:
“生命有限,但爱与创造不息。今日见缝缝与予安,知我手艺精神有继,无惧时日。真好啊,年轻的爱如此明亮,能缝补世间所有裂缝。”
合上日记,两人泪中有笑。周缝轻轻握住予安的手:“奶奶说得对,爱与创造不息。而我们,将继续缝合这个世界,用我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