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周缝
回到学校,予安发起了一个新的项目:“无声的色彩”,专门为特殊儿童提供艺术教育。周屿和室友们都加入进来,连远在家乡的予宁也通过视频课程参与教学。
十月,予安的大学生活步入第二年。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入校园的青涩新生,而是一个有着明确艺术方向的青年画家。
在学校的优秀学生分享会上,她说:“艺术于我,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理解的桥梁。我用画笔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不同的人群,连接心与心。”
台下,周屿看着她,眼中满是欣赏与骄傲。
十二月,予安收到一封特别的信。是那个看她画作落泪的老兵写来的,信纸已经泛黄,字迹却依然刚劲:
“小姑娘,谢谢你用画笔守护了我们的记忆。我们这代人渐渐老去,但故事会继续流传。希望你继续画下去,画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春日的阳光透过梧桐叶隙,在美院的小路上洒下斑驳光影。予安抱着画具匆匆赶往图书馆,却在林荫道转弯处不小心撞到了人。
“抱歉!”两人同时开口,随即都愣住了。
那是个高个子男生,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外套,手上沾着泥土和颜料,眼神却清亮得像雨后的天空。最特别的是,他怀里抱着的不是书本或画具,而是一尊刚刚完成一半的陶土雕塑。
“你是...予安?”男生突然认出她,“我看过你的《纸间山河》。”
予安这才注意到他胸前的学生证:周缝,公共艺术系。
“你的名字很特别。”予安好奇地说。
“我爷爷是裁缝,我爸是外科医生‘缝伤口’的缝。”周缝笑着解释,“他们说我这双手,既会缝衣服也会缝伤口,但现在只想‘缝合’艺术与生活。”
这个独特的介绍让予安忍不住笑了。她注意到他怀中的雕塑——一个正在融化的冰雕中生长出新芽的奇特造型。
“这是...”
“我的毕业创作《消融与新生》。”周缝的眼神突然明亮起来,“我想表达的是,结束并非终结,而是新生的开始。”
予安被这个理念打动了。他们站在路边讨论了近一个小时,从雕塑材质到艺术理念,发现彼此对“艺术应该回归生活”有着惊人一致的看法。
“对了,下周我在东门艺术区有个小展览,要不要来看看?”周缝临走前邀请道,“都是些不太主流的作品。”
予安欣然答应。
周六下午,予安找到了藏在小巷深处的“缝隙画廊”——一个由老仓库改造的艺术空间。推开门,她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展厅中央是一件大型装置作品:成千上万个废弃塑料瓶组成了一条奔腾的河流,瓶中有手写的纸条,记录着普通人的心愿与烦恼。
“这些都是我在社区收集的。”周缝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每个人写下一个烦恼,就能换一盆小盆栽。我想用这种方式,把负面情绪转化为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