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手术

予安蜷缩到妈妈身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脖子上的子弹壳哨子。

 孟沅把她搂进怀里,两人一起看着窗外忽明忽暗的闪电。

 雨点敲击玻璃的节奏,莫名像极了摩尔斯电码的滴答声。

 第二天上学时,予安把作文本塞进了书包最里层。

 昨天夜里她偷偷写了篇新作文,题目是《雨中的爸爸》。

 张老师批改时在文末画了颗大大的五角星,还让她在班会课上朗读。

 “我爸爸说,军人就像梧桐树。”予安站在讲台上,声音比平时响亮,“下雨时给人遮雨,天热时给人乘凉。”

 她读到一半时,发现李小军偷偷抹了下眼睛。

 放学时雨停了,操场上有积水的地方映着碎玻璃似的天空。

 李小军磨蹭到最后才走,塞给予安一个铁皮盒子。

 “我爸爸做的,”他低着头,“送给宋叔叔的。”

 盒子里是用子弹壳和齿轮拼成的小坦克,炮管是用回形针弯的,精巧得让人惊叹。

 予安想起上周在军营,李叔叔修理装甲车时满手机油的样子。

 “你爸爸真厉害。”予安真诚地说,“我爸爸说战场上最离不开的就是修械师。”

 李小军的耳朵红了,支支吾吾地说周末要去看坦克博物馆。

 予安突然灵机一动:“要不要一起去?我爸爸有本坦克图鉴,可以借给你。”

 两个孩子在夕阳下并肩走着,影子被拉得很长。

 路过军区大门时,站岗的哨兵认出了予安,朝她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外公的检查安排在周五。

 军区医院的走廊里飘着消毒水味,予安紧紧攥着外婆的手,看护士给外公做核磁共振。

 透过观察窗的玻璃,她看见白发苍苍的外公躺在仪器里,像片风干的梧桐叶。

 “腰椎第三节陈旧性骨折。”李主任指着片子对孟沅解释,“需要做微创手术固定。”

 回家的出租车上,外公一直握着予安的手。

 “没事的,”他布满老年斑的手轻轻拍着外孙女,“比起当年在猫耳洞里,这条件好多了。”

 予安突然想起什么,翻出书包里的作文本。“外公,我能采访您吗?”

 她模仿记者拿笔的姿势,“想知道您救人的具体经过。”

 于是这个下午,予安在本子上记满了歪歪扭扭的字。

 外公如何用绷带和树枝固定伤员的腿,怎么在炮火中辨认方向,甚至包括用钢盔煮粥的野战食谱。

 外婆不时在旁边补充细节,说到动情处,三个人的眼眶都红了。

 夜里,予安把外公的故事整理成第二篇作文。写完后她轻手轻脚地走到阳台,对着东南方向吹响子弹壳哨子。

 一长两短,这是爸爸教她的“平安”信号。远处有夜巡的哨兵听见,用手电筒闪了三下回应。

 周末的坦克博物馆人山人海。李小军穿着崭新的迷彩t恤,在入口处不停地跳脚张望。予安抱着厚重的图鉴跑来时,身后还跟着坐在轮椅上的外公和推车的孟沅。

 “这是李叔叔做的模型。”予安把铁皮小坦克递给外公看,“每个零件都能动呢。”

 外公眯起眼睛端详,突然笑起来:“59式的负重轮!我们当年管这个叫‘铁脚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