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第 19 章

拜寿仪式结束后,寿宴正式开始。

 

午时的阳光正盛,院中两旁的榕树茂盛如盖,为宾客撑起一方阴凉,阳光溜进了缝隙中,落下了斑驳影子。庭院里宾客满座,欢声笑语,甚是热闹温馨。

 

王御史一袭素色长袍,从正厅缓缓走出。虽已年到六十,但身姿挺拔,眼神清亮。他脚步稳健地走到庭院正前方,面向众人,微微拱手,中气十足道:“今日是老夫十六寿辰,承蒙各位不弃,前来相贺,老夫感激不尽。但老夫曾立誓承孔明之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能违之,故今日宴席只以粗茶淡饭相迎,浊酒相敬,在这简陋的宅院与诸位共叙情谊,还望诸位海涵。”

 

李副使站起身来,笑容满面道:“御史大人的高风亮节实属让人敬佩,是我等之辈学习的榜样,今日有幸与大人共勉,是我等之幸,又怎会在意宴席的奢华与否?”

 

“说得好!说得好!”

 

席中有喝彩者,惹得众宾客纷纷鼓起掌来,频频点头称是,附和声此起彼伏。

 

王安心中大悦,满是欢喜,又微微躬身道:“多谢各位!”

 

“开席!”

 

随着“咚”的一声锣鼓敲响,宴席开始。

 

下人们端上来的果真是粗茶淡饭,每张八仙桌上皆有每人一碗糙米饭,一碟油煎竹笋,一碗清煮豆腐,一碟炒青菜,一蝶胡萝卜鲊,一笼素包子,一叠花生米和一壶浊酒。

 

满席宴客,皆吃得津津有味,谈笑风生,把一桌素菜夸得头头是道。

 

有说,“这青菜虽烹煮简单,却清爽可口,乃是菜中上盛也。”

 

有说,“这豆腐做得好不好,最佳的做法便是清煮,才能尝出豆腐的鲜甜嫩滑。”

 

亦有说,“这胡萝卜,你可知看它长得像人参似的为何?史书记载其也称小人参,常吃可延年益寿。”

 

......

 

不喜素菜的赵书瑶向来知外祖的喜好,早饭吃得鼓鼓胀胀,这会儿并不饿,只挑了几根竹笋吃吃。

 

王氏看不惯,又使了使眼色,指了指赵书瑶的饭碗,示意道,“不能剩饭,必须吃完。”

 

赵书瑶垂头,只得乖乖扒饭。

 

许蔓倒是无所谓,最近她顿顿吃肉,正好可以清清肠胃,吃得一个怡然自得,还尝了尝浊酒,口感很是醇厚,还不赖嘛,于是又给自己倒了一杯。

 

蒋韩杨、朱清言、沈知墨三人来得迟,坐在最后一席。

 

朱清言夹起一根青菜道:“这王御史还真是言行如一啊,连自己六十寿宴的吃食都如此简朴。还有,你们看到没,宾客若送了些稍稍贵重的礼品,御史也都一一送还给客人,只收一些亲笔的书画、手工制品等不值钱的,此等清正廉洁,还真让人敬佩。”

 

蒋韩杨喝下一口浊酒,轻笑道:“朱兄的脑子也越来越简朴了。”

 

朱清言拿起酒杯的手顿时停下,面红耳赤的,气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沈知墨听言差点呛到,蒋兄口舌越发歹毒了,笑着解围道:“朱兄莫急,蒋兄的意思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蒋韩杨举起一杯酒,认同道:“知我者,莫若沈兄也,敬你一杯。”

 

沈知墨也举起手中的酒杯,一口喝下。

 

朱清言还没解气,愤愤不平地说道:“蒋兄何必绕着弯子骂人,怎么说我也是我们三人中年纪最年长的,你们就得多敬几分才是,你们俩定是通气瞒着我发现了什么,又不说与我。”

 

“才大一日,朱兄何必揪着不放,况且我们可是约定好的,我与沈兄同年同日生,你只大我们一日,都互称为兄,你这会儿是要反悔?”

 

朱清言不占理,又憋着不说话。

 

“你少说多看,便不会说糊话了。”蒋韩杨知朱清言吃憋,边倒杯酒,边说道。

 

“朱兄只是口直心快,直爽罢了。”沈知墨帮腔道。

 

朱清言终于松一口气,夹了一颗花生米进嘴:“知我者莫若沈兄也,我哪里有你那些花花肠子。”

 

沈知墨笑笑,不说话。

 

三人各自吃食,喝酒,良久未说话。

 

邻桌的人估计喝了些酒,越发说得起劲,声音一字不差地落入三人耳中。

 

蓝衣男子道:“你是说今日和赵书瑶走在一起的就是安德郡王的嫡长女,赵郡主?”

 

白衣男子道:“是的,我刚刚打听过了,她还送了一幅松鹤图给御史大人呢,赵郡主不但是个才女,还是个大美人,那身姿竟比清乐坊的头牌还要强上几分。”

 

朱清言听闻,放桌上的手已握成拳头,屁股刚离开杌凳,就被蒋韩杨压住了拳头,示意他坐好。

 

沈知墨轻言道:“朱兄莫急,教训人也要找个好地方不是,别砸了王御史六十大寿的场子,给人留下把柄的好。”

 

朱清言才收敛了怒气,坐了下来。

 

蓝衣男子又道:“可惜了,赵郡主出身高贵,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高攀的。”

 

背对蒋韩杨的红衣男子却不屑道:“什么出身高贵,还不是沦为弃妇,我等能看上她,已是她的福分了。”

 

朱清言再也忍不住,“嚯”的一声站起来,杌椅也“啪”的一声,被撞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