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鹿侯 作品

第六百七十八章 崇祯破防疏

崇祯九年,下雪了。 漠南和陕北的延庆二府,在正月初四夜里下起鹅毛大雪。

 关中的西安和凤翔二府,紧随其后飘起聊胜于无的雪花。

 随后兰州、河西的甘肃,也都下了小雪,唯独西宁差点意思,派人报信的小吏刚坐上轨道马车,还没跑到河湟五镇的驿站,雪就已经停了。

 只好回去重新写了一份下雪但停了的公文,再送往驿站。

 而在西安府,刘承宗的心情也因各地下雪的喜报变得美好起来。

 他裹着裘袍登上钟楼,烧着热腾腾的奶茶,一边暖手一边观赏雄城银装素裹的美景。

 这个年岁,可是实打实的稀罕景色。

 不过他也不是专门跑到鼓楼来,实在是这场雪给元帅府众将带来太大的喜悦。

 人们将这下一宿还没一个指节厚的小雪,称作天大的祥瑞,牵强附会地将之与刘承宗攻入关中联系到一起。

 甚至有太多人产生美好感叹:可怕的陕西旱灾,终于结束了。

 只可惜这种美好愿望,对刘承宗而言,无疑是荒唐妄想。

 不过他并不想打扰别人的雅兴,所以便带着侍从跑到钟楼,独享一份安宁。

 侍从里面就有韩城人薛行。

 此人是大明礼部侍郎薛国观的族人,是饱读经书的才学之辈,熟悉骑射,字也写得很漂亮。

 但因为出身和长相,让元帅府众将鄙视,投奔帅府以来,被称作斜眼怪。

 不过刘承宗倒觉得,薛行未必是朝廷碟子。

 因为他这个长相,在朝廷那基本上是跟功名、官职无缘了。

 考学也好、做官也罢,都有长相和身体要求,不说生得多好看,至少要五官端正、四肢健全。

 薛行天生斜眼,身上没有功名。

 刘承宗问起功名的事,薛行面上云淡风轻,当笑话说起来也只是有一点遗憾。

 但刘狮子听来,却能感受到其中对老天爷的怨恨。

 韩城薛氏是当地望族,薛行和薛国观是一支,家住韩城北关外。

 说这话的时候,为了方便刘承宗理解,薛行抬手就画出一幅韩城舆地图。

 西边和南边是山,北边是更高的大塬,地形就像个小盆儿。

 盆地中间是从西北的土门口,流向东南的涺水河,河北岸到东北塬下,就是韩城。

 而从韩城上东北大塬只有一条路,就在北关外,所以这是当地非常繁华的地方。

 因为县城内北部都是官衙,而南边错落民居挨着河流,不如北边大塬良田广袤,因此许多官员、地主都在北关外定居。

 薛家的宅子,是祖上传下来三间四进的世产。

 他稍一形容,刘承宗就有了概念,点头称赞道:“宅子不大,那你们这还是清白人家。”

 刘承宗脑子里,有一套经验积累而成的数学定理,能一眼看透房屋大小与房主财产间的关系。

 没办法,带兵席卷西北破城掠地,养出旁人难以比拟的大见识。

 即使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建筑师,也没有刘狮子这份刁钻眼光。

 毕竟建筑师他才盖几间房,哪儿有咱刘二拆得多?

 宅院面积有两个重要概念,一是间架、二是进落。

 古建筑靠梁柱支撑。

 间,为四柱之间的空间;架,是四柱之上梁檩组成的框架。

 有斗拱的官宅按斗口能算出面阔,没斗拱的民宅则可依架梁数量决定面阔。

 大体上一间的面阔,在十到十三尺左右,三间六柱的面阔是十到十三米。

 因此朝廷规定仪制,藩王称府,官员称宅,可以从三间七架盖到五间九架。

 庶民为家,不能超过三间五架。

 如此一来,基本上就把房屋大小定住了,这是后世民间遍布三开间的基础,也是因为明太祖对百姓比较宽宏。

 房屋仪制不是明代才有的。

 更早的宋代,庶民只准用五架梁盖一间两厦。

 厦不是大房子,是小屋子、厢房的意思。

 广厦才是大房子。

 所以宋代民居很少有三开间,都是一间带俩耳房。

 而更早的唐代,在规制上也要小,庶民不得超过三间四架,三间五架是六品官的待遇。

 但是规定是规定,它只说了人不能干什么,没规定人只能干什么。

 所以是规定就有空子可钻。

 朝廷可没规定,一家人有多少房子。

 所以就有了几进院。

 进,是进深,三开间的门进去,过了天井,另一个三开间见底了,这叫一进院。

 第二个三开间进去又是一个天井,再一个三开间见底,叫二进院。

 三进四进五进也一样。

 这些房子外面用墙围上,就成了院子。

 这也算‘朱打圈’的一部分,明代建筑的特点,就是墙。

 小到民家院子,中到村落堡寨,大到城池砖墙,天下皆圈。

 所以薛宅这三间四进,大概就是大宅十二间、耳房六间,带上院子也就上千平米。

 不大,称不上豪宅,至多是体面人家。

 而薛家祖上就是当官的,盖这种房子,一看就是清官,完全是按民家建的嘛,还是小地主的格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间四进的宅子也能往大了盖。

 因为在间、进的基础上,还有一个概念叫落,院落的落。

 就是在几间几进的左右,横向增加中轴线,形成两个院落或者三个院落并行的格局,中间以廊道链接。

 刘承宗断定,薛国观这个人一定不坏。

 因为薛行说,薛国观回家过年,族人都建议他扩建宅子,甚至已经有家人跟几户邻居谈好,把别人的院子买过来,扩建。

 他刚升任礼部侍郎,按照仪制,能用五间七架的宅子,还能建七间阔的厅堂。

 但薛国观一不允许,二不出钱,反而给一起回韩城的左懋第留了白银一百两。

 因为他给皇上写了奏疏,请求不动国库、不累民财,回乡发动士绅,给韩城的土城墙包砖,以备不测。

 他自己家都不扩建,还召集士绅给城墙包砖保护乡人,再坏能坏到哪里去?

 甚至刘狮子还觉得薛国观对自己家人有点刻薄,盖个房子又花不了多少钱,盖好了子孙哪怕没有功名也能住。

 倒是他给韩城土墙包砖的建议,让刘狮子很不爽——孙子,你他妈防谁呢?

 薛行就在那个三间四进的祖宅里长大,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一直供其脱产读书,自幼苦读十二年。

 前些年好不容易坐进了考棚里,因为天生斜视,考官巡场时候觉得他斜眼儿瞪自己,把他撵出去了。

 刘承宗听着就乐,安慰薛行:“没事,我跟我哥都被人从考场上撵出去过。”

 不过虽然话是这么说,但刘狮子也觉得薛行总斜眼儿瞪自己。

 没办法,人家眼睛就长那样。

 他心说好在当年给撵出去了。

 那考官是救了你,你要没真本事也就罢了。

 若有真本事,真混到殿试,就崇祯爷那个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架势,没准还真不在乎你的长相,给个大好出身。

 问题是真做了进士,薛行这会估计没死也在牢里了。

 咱就说,就这破局面,一天能把崇祯气诈尸三回,你再不由自主露出一种斜目视君、鄙视今上的模样,崇祯能不给你办了?

 薛行是不是薛国观派到自己这的探子,刘承宗说不好。

 但反正薛行肯定是自己派到薛国观那边的探子。

 这次从韩城回来,薛行运了好几箱子书,都是他过年在家抄的风闻传言、小道消息,还有薛国观给家里人叮嘱的一些事宜,以及拿回家的邸报之类的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