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人家 作品

第24章 死去的丈夫回来了二合一

 那一顿鸿门宴之后, 陈家再无动静,想必暂且过了这一关。

 却另有一桩叫阮柔哭笑不得的事情——曹娘子郑重其事地提出给她涨工钱。

 “涨工钱?”她心中惊讶,心中暗道, 莫不是陈家挖墙脚的行为给了他们危机感。

 曹娘子笑意盈盈,“其实这件事早就该提, 只我忙糊涂忘记了。”

 “金姐姐不必客气, 我才疏学浅, 还有的学呢。”

 “一码归一码。你给店里制出了这么受欢迎的芝兰香, 仅这一点你就值得。”

 闻言她就不再谦虚,功劳该领还得领。

 “我是这么打算的,你听听有什么不合适的,咱们还可以再商量。”

 阮柔认真听着。

 “每个月的月钱呢, 先给你涨到十两一个月,这样一年就是一百二十两。”曹娘子扳着手指细细给她数, “另外呢, 按照行规, 芝兰香的研制应该给你一笔报酬。我这里有两个方案,你且选一选。”

 “一个呢, 是我们用三千两把这方子买下来,这样以后芝兰香就归春林香斋所属,你不能再对外售卖、更不能把告诉别人, 也就是所谓的买断。

 还有一个呢, 我们一次性先给你三百两, 剩下的芝兰香每卖出一份给你一百钱,相当于分成。

 两个方案你看如何?”

 阮柔心中忖度,两个方案各有优劣。前者的好处是她能一次性拿到三千两。这价钱对于一个新手来说,是非常实惠的价格了, 毕竟隋大师的宣和香也才卖了五千两。

 有了这三千两就可以解决她目前经济上的所有困境,阮家的条件也会大为改善。

 而后者,坏处是短时间内拿到手的只有这两三两,但从长远来看,芝兰香能拿到的分成绝对不止这三千两,且也是一项细水长流的买卖,不必担心一笔横财反倒引来灾祸。

 “我选择分成吧。”思虑再三,她还是选择了后者。

 “还是慧娘你有见地,你放心,这能赚的绝对不止三千两。”

 交情归交情,口说无凭,还得立字据为证。

 按照方才所言,曹娘子写了一份极为妥帖的契书,双方各自签字、按下手印,然后拿去衙门备份,这件事就算了了。

 一切结束,阮柔的手中有了足足四百二十两银,其中多出的一百二十六是提前预约给她的一年工钱。

 有了这笔钱,她暂时也可以在府城安置一个小宅子,顺带将阮父阮母还有小石头三人接过来,只不知他们是否愿意。

 在府城寻摸宅子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她托了牙人帮忙,又去信说明此事,问他们是否要过来。

 想象着阮父阮母会有的惊讶表情,她忍不住心生愉悦。

 事实也的确如此,估摸着时间差不多,阮母去镇上采买,顺手就把信带回来了。

 她不认得字,信还是交由小石头来读的。

 “什么?”

 “什么!”

 阮父阮母脸上露出了同款震惊表情,张大嘴巴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就连读信的小石头此刻也忍不住停下来,瞪圆了一双眼睛。

 “姐姐这么厉害的吗?”他前阵子才立下的伟大目标,这还没有开始行动,就被他姐给实现了。

 “继续。”阮母最先恢复了镇定,拍拍他的脑袋,示意继续。

 “娘,姐问我们要不要搬家去府城。”

 “那怎么行?”阮父率先反对。

 “怎么就不行了?”阮母一听顿时不乐意,她闺女买的房子让她去住,她怎么就不能去?

 “去了咱们吃啥喝啥,”他皱着眉头,老大不乐意,“咱俩都还年轻,小石头又还小,总不能都让慧娘一个人养着吧。”

 “这倒也是。”阮母刚才没想到这一茬,此刻也觉得不妥,但转瞬她就改了主意,“我们都有手有脚,去了府城,怎么就不能养活自己。而且慧娘一个人在府城,你放得下心吗?”

 其实她最担心的还是后者,近一个月的时间,她每次去拿信都忐忑不安,生怕听到什么坏消息。

 府城啊,那么遥远的距离,她一辈子都没去过的地方,闺女一个人孤零零地去了。

 如今得知女儿在府城过得很好,她依旧放心不下,总要亲眼看看才放心。

 看着兴奋的妻子,阮父沉默,他的木工活尚算可以,去了府城说不定能接到活、或者找一家木材铺子,总归能养活自己,无非辛苦点。

 而且府城的日子总归比安平镇要好,再不济还有家里的田地兜底,总归饿不死,只是人离乡贱,阮家几代在安平镇居住,离了这里总觉得缺了什么似的。

 可妻子说的也有道理,慧娘一个人在府城,到底不叫人安心。

 想了又想,他道:“要不我们先去府城看看。”

 “好主意。”阮母赞同,一说到这里她立马兴奋起来,“我明天就去镇上问问有没有到府城的商队,咱们跟着一起去。”

 阮父还想说什么,却见她已经欢快地走开。

 “我得抓紧把给慧娘做的衣服赶出来,本来不着急的,地里的庄稼得托人照看,家里的鸡犬豕也得有人喂养,真是越想事情越多。”

 再看小儿子,同样高兴地在原地蹦起了圈。

 阮父见状,只得把想说的话咽回去。

 罢了,去就去吧,他也担心呢,挣了这么大一笔银钱明明是好事,可他怎么越想越害怕呢。

 在阮母的心急如焚下,次日就约好了第三日去府城的商队,人直接去,索性也省得带信了。

 家里的一切托给阮大伯家照看,自没有不放心的,约定的时间一到,一家子大包小包奔赴府城。

 ————-

 阮家的动静,身在府城的阮柔一无所知,信寄回去就暂时忘在脑后,此时的她正在为三日后的调香大赛做准备。

 日前,她以春林香斋制香师的身份提交了报名申请,除她这样背靠店铺或者世家的,也有闲散制香师以个人名义参加。

 一般前者居多,无他,不仅可以扬自己的名,还可以宣传店铺或者世家,带来大量的客人,甚至有店铺愿意支付高额的费用请人挂名参加。

 青州府的调香大赛在整个大夏朝都非常有名气,早几个月全国各地三十岁一下的制香师就开始出发赶往青州府,前些时日也陆陆续续到达。

 他们倒不全是为了参加比赛,有些纯粹就是来涨些见识。

 原本就十分繁华的青州府愈发热闹,客栈几乎爆满,尤其城内的数家香料店,几乎每日里都会有陌生的制香师上门,名曰清缴,实则踢馆子。

 当然,调香师的较量总是悄无声息。

 外来的制香师拿出自己得意的成香,店铺拿出自己的,两相较量,只是香这种东西,各人品味不同,并不总能比出胜负,只能等大赛再分个高下。

 短短几日功夫,小小的春林香斋就来了好几波人,多是慕名而来,赢的多,比平的也有好几拨,至于负暂时还没有过。

 阮柔为此颇为头疼,因为只要有人上门,她这个制香人就必须得出面,一次两次是新鲜,八次十次那就只剩厌烦了。

 倒是曹娘子十分高兴,欢欢喜喜招待上门来看热闹的客人,打着算盘翘起的嘴角压都压不住。

 好在调香大赛近在眼前,届时是输是赢总有个清静。

 为着店里的形象,曹娘子还提前请人定制了新衣服,衣服乍一看十分正常,只在衣角与袖口处有小小的春林香斋印记。

 唯一让阮柔遗憾的是,大赛到来前,她到底没能再研制出好香,故而此次参加调香大赛的还是以芝兰香为主,那款味道清淡的荷香为辅,再随意选上一款,勉强凑齐。

 比赛日期愈发临近,或许是受紧绷的气氛感染,她竟也慢慢开始紧张起来,尤其前一天,她几乎是手忙脚乱。

 “怎么,担心了?”曹娘子见她心神不明,拍拍她的手。

 阮柔赧然,主要大家都很重视,身为制香师的她难免跟着忐忑。

 “不用担心,咱们本就是新开的店,能参赛出个名就好了,多的暂时不用想。”她安慰着。

 “嗯。”说是这么说,可既然参加,哪有不想拿奖的,尤其芝兰香倾注了她很多心血,又受大家欢迎。

 “你就放宽心,什么也不用想,也不要待在后院,就到前面来帮我招待招待客人吧。”

 闻言,阮柔连忙摇头,她可被弄怕了。

 曹娘子捧腹,“行,那咱们今天早点回去,休息好了,明天才有参加比赛。”

 说着果真带她回去,连店里的生意都不顾了,她颇为不好意思。

 待回到了宅子,曹娘子利利索索,安排她去泡了个半个时辰的热水澡,紧接着又是吃饭、睡觉,愣是没给一点担心的空闲。

 天还未黑透,阮柔就被躺在了床上,只觉好笑。

 奈何她翻来覆去始终睡不着,最后还是爬起来,制香间将三种香又调制了一遍,确定不会出问题后,这才赶在月上中天时回到房间。

 至此,她终于安稳,几乎是沾枕就睡。

 ————-

 三月二十五,春日融融、乍暖还寒,青州府调香大赛开始。

 比赛的地点安排在府城东边的畅春园,听说是借的知府夫人家的院子,院子正中央一个高高的阁楼,阁楼有一个十分应景的名字,叫益香阁,大赛正是在此举办。

 也是报名后,阮柔才知道今年比赛的流程,总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阶段是辨别香料,集青州府之力,几乎容纳了整个大夏朝能找到的香料,从易到难,每人差不多要识别一百多种香料,并详细描述香料的原始形状、生长特性、香味特点、以及简单的炮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