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萌轩 作品

第十七章 颐养天年(第2页)

  马得福的手机突然响起,是县里通知明天有考察团来访。

  “得回去了。”他起身拍拍裤子上的草屑。

  返程的车厢安静得出奇。

  后视镜里,涌泉村的灯火渐行渐远,与星空融为一体。

  马得宝突然开口:“强强,暑假带你来住半个月?”

  “真的?”儿子从后座扑上来搂住他脖子,“我要看爸爸睡过的土炕!”

  麦苗悄悄打开手机相册,将二十年前那张离乡照片与今天拍的并排放在一起。

  同样的位置,一个是苍凉的离别,一个是温暖的归来。

  她按下发送键,照片传到了水花集团的工作群,标题只有两个字:

  “回家。”

  贺兰山下的葡萄园在夕阳中泛着金光。

  2025年的秋天,65岁的苏宁轻轻摇晃着红酒杯,赤霞珠的醇香在空气中弥漫。

  身旁的李水花将驼色披肩裹紧了些,指着远处一片特别茂盛的葡萄藤:“看,那是98年试种的第一批。”

  他们的脚下,曾经被称为“干沙滩”的土地,如今铺展着万亩良田。

  更远处,闽宁镇的楼宇在暮色中闪烁,高速公路如银色丝带蜿蜒其间。

  二十多年前,这里还只是戈壁滩上的几间土坯房。

  “老苏,记得咱们打的赌吗?”李水花突然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像绽放的花,“当初我还说这片地种不出粮食。

  苏宁抿了口酒:“谁知道法国葡萄真的能被种活。”

  他指向山脚下一栋白色建筑,“现在连酿酒师都定居了。”

  “老苏,这都是你做的努力。”

  “其实就算没有我,这片土地也会崛起。”

  “不!你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你我不可能这么幸福。”

  “水花,如果有来生,你还愿意嫁给我吗?”

  “当然!我生生世世都是你的女人。”

  晚风送来隐约的欢笑声。

  庄园入口处,几个年轻人正在合影

  麦苗和水花地产的高管们刚结束季度会议。

  她已经接任水花地产总裁三年,如今正在向其他行业转移和进军。

  镜头前

,她习惯性地整理着左胸的徽章,那是当年在福建打工时获得的“优秀员工”奖章。

  “马得宝又送样品来了。”李水花指着桌上包装精美的礼盒,“他那个有机农场,现在供给全国三十多家高端超市。”

  苏宁拿起盒子端详:““金沙滩’商标用得挺像样。”

  他想起那个曾经为种蘑菇愁眉苦脸的年轻人,如今已是宁夏有机农业协会会长。

  此时,管家轻轻走来:“苏老,电视台的采访提纲送来了,关于闽宁镇三十周年庆典的。”

  苏宁和李水花两人相视一笑。

  这个每年都要接受几十次采访的“扶贫模范夫妻”,至今仍保持着最初的默契

  苏宁谈政策与理念,李水花讲实践与数据。

  书房里,李水花翻开相册。

  泛黄的第一页贴着1996年的照片:土坯房前,年轻的苏宁正给村民讲解搬迁政策,而她站在一旁,手里拿着简陋的蘑菇种植手册。

  往后翻,每一页都是里程碑:2001年第一瓶葡萄酒装瓶,2008年首个水花广场开业,2016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

  “最该感谢的是他们。”苏宁指着照片里那些熟悉的面孔

  张主任、白老师、凌教授、陈金山、马得福

  有些人已经离世,有些人仍活跃在一线。

  夜色渐深时,孙女苏晓禾视频通话。

  她在复旦大学读大三,背景是灯火通明的图书馆:“爷爷奶奶,我的乡村振兴课题获奖了!用的全是咱们家的案例!”

  看着屏幕上朝气蓬勃的年轻脸庞,李水花突然想起那个为了一口水窖被迫嫁人的少女。

  命运的齿轮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却已是完全不同的风景。

  闽宁镇三十周年庆典这天,阳光格外灿烂。

  主会场设在当年第一批移民落户的地方,如今是能容纳万人的市民广场。

  当主持人宣布“终身成就奖”时,全场起立鼓掌。

  “请允许我念一段颁奖词。”马得福如今已是市官员,声音却还像当年那个大学生村官一样清亮,“苏宁同志与李水花女士,用三十年时间诠释了什么是敢教日月换新天…”

  台下坐着的都是熟悉的面孔:成为优秀农民企业家的马得宝,成为非遗传承人的麦苗、退休后创办老年大学的李大有和马喊水

  当年那些住地窝子的移民后代,现在穿着校服、工作服或西装,共同见证这个时刻。

  获奖感言环节,苏宁只说了三分钟。

  最后他拉着妻子的手举起奖杯:“这个奖属于所有为这片土地奋斗过的人。”

  闪光灯亮起的瞬间,李水花恍惚看见人群中站着年轻时的自己

  那个背着行囊走出大山的姑娘,正朝她竖起大拇指。

  庆典结束后,两人悄悄离场,驱车来到海吉涌泉村旧址。

  如今这里是生态公园,当年的苦咸水井成了文物保护区。

  苏宁蹲下身,抚摸着井台上一道深深的绳痕:“这是我为你爹当年打水留下的。”

  李水花从随身小包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一撮干枯的菌草和几粒枸杞。

  她把它们撒进井里:“爹,您看见了吗?现在全村都喝上自来水了。”

  最后一站是金滩村小学。

  清晨的阳光下,苏晓禾和同学们正在参加“传承林”植树活动。

  她小心翼翼地将一株葡萄苗埋进土坑,抬头看见爷爷奶奶,兴奋地挥手:“我种的是赤霞珠!等毕业回来酿第一桶酒!”

  返程的车上,李水花靠着丈夫肩膀小憩。

  窗外,崭新的高铁列车正驶向远方,铁轨两旁是望不到边的光伏板阵列和枸杞种植基地。

  而在更远的群山之间,那些他们年轻时走过的崎岖小路,如今都变成了通向希望的康庄大道。

  苏宁轻轻握住妻子布满皱纹的手。

  这双手建过蘑菇棚,签过百万合同,给无数人带来过温暖与希望。

  后视镜里,初升的太阳正照耀着“水花希望小学”崭新的校牌,校门口那排白杨树已经长得比教学楼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