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萌轩 作品

1909.第1909章 扶贫的复杂性(第2页)

??凌一农被半推半就地拥上了一辆拖拉机。

??随着“突突”的引擎声,车队向闽宁村驶去。

??尘土飞扬中,凌一农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村庄轮廓,眉头紧锁。

??他不知道的是,此刻的闽宁村村委会前,三百多名村民已经聚集在那里。

??妇女们抱着孩子,老人们拄着拐杖,年轻人们交头接耳…… ??

 

 

??所有人都等着见这位据说能让他们“种出金子”的福建教授。

??村委会的墙上,一条崭新的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热烈欢迎凌一农教授莅临指导菌草种植技术”。

??而在人群最后面,几个孩子正用树枝在沙地上画着想象中的蘑菇,大大的,像一把把小伞,撑起他们对未来的全部希望。

??……

??清晨的闽宁村村委会前,人头攒动。

??三百多名村民早早聚集在这里,妇女们抱着孩子,老人们拄着拐杖,年轻人们交头接耳。

??村委会的墙上挂着崭新的横幅:“菌草技术推广现场会”。

??陈金山不断看表,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凌教授人呢?”马得福小声问道。

??陈金山擦了擦汗:“昨晚明明说好的”

??他转向躁动的人群,硬着头皮走上台,“乡亲们,凌教授临时有点事,我先给大家讲讲这个蘑菇种植.”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

??“不是说福建来的大教授吗?”

??“该不会是骗人的吧?”

??“种蘑菇?咱们这旱得连草都不长.”

??陈金山的声音被淹没在议论声中。

??他求助地看向马得福,后者正要上台帮忙解释,突然人群后方传来一阵骚动。

??“来了!教授来了!”

??凌一农穿着一件沾满泥土的旧夹克,手里捧着一把草,大步走来。

??村民们自动让开一条路,好奇地打量着这位传说中的教授……

??他看起来和村里的老农没什么两样,只有那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学者的气质。

??“抱歉各位,我去看了你们村东头的那片荒地。”凌一农直接跳上台,举起手中的草,“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能改变你们命运的宝贝——菌草!”

??他的声音洪亮有力,瞬间镇住了全场。

??陈金山松了口气,悄悄退到一旁。

??凌一农从菌草的生长特性讲到固沙原理,越说越兴奋:“这种草的根系能深入地下三米,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我们正在研究用它生产饲料和肥料”

??陈金山急得直搓手,终于忍不住插话:“凌教授,乡亲们更关心怎么种蘑菇挣钱.”

??凌一农皱了皱眉:“没有菌草,哪来的蘑菇?”

??他转向村民,“双孢菇需要菌草和粪肥作为培养基,所以首先得”

??“建大棚!”陈金山再次打断,“凌教授,直接说建大棚的事吧!”

??马得福看出凌一农的不悦,赶紧上前圆场:“乡亲们,凌教授的意思是,种蘑菇是个系统工程。就像咱们种麦子得先有地有水一样,种蘑菇得先有菌草和大棚。”

??“大棚要多少钱?”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嗓子。

??凌一农看向陈金山,后者硬着头皮回答:“大概.两千块左右。”

??“什么?两千?!”会场顿时炸开了锅。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把我家房子卖了也不值两千!”

??“种出来卖不出去咋办?”

??“就是,谁知道能不能挣钱”

??马得福看着乡亲们脸上的疑虑,突然跳上台:“金滩村带头!我家先建两个大棚!”

??他转向凌一农,“凌教授,能不能先少建几个示范?让乡亲们看到实效再说?”

??凌一农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他刚要说话,陈金山又抢过话筒:“乡亲们,县里会提供部分补贴”

??“陈县长。”凌一农突然严肃地说,“技术推广不能靠行政命令。如果村民不相信这项技术,再好的政策也没用。”

??会场安静下来。

??陈金山张了张嘴,最终没再说话。

??讲座结束后,凌一农婉拒了村里的招待,说要再去考察几块地。

??陈金山坚持要送他,两人沉默地走在乡间小路上。

??“凌教授,我知道您觉得我太急功近利。”陈金山终于开口,“但这里的百姓真的等不起啊。您知道我们村有多少光棍吗?一百三十七个!就因为穷,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

??凌一农正要回应,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突然从土墙后闪出来,怯生生地伸出手:“领、领导.能给点菜吗?我男人病了好几年,就想吃口青菜.”

??陈金山连忙从公文包里掏出几个西红柿……

??那是准备给凌一农的午餐。

??妇人千恩万谢地捧着走了,背影佝偻得像棵枯树。

??凌一农站在原地,久久不语。

??远处的山梁上,几个放羊的孩子正用树枝挖着什么……

??大概是地下的草根。

??当晚,凌一农敲开了陈金山宿舍的门,手里拿着一迭图纸:“我重新设计了适合宁夏的简易大棚,成本能降到一千二。另外,我决定留下来三个月,亲自指导第一批种植户。”

??陈金山瞪大了眼睛:“真的?那太好了!”

??“但我有条件。”凌一农严肃地说,“必须完全按照技术规范来,不能为了政绩搞大跃进。”

??陈金山连连点头,像个得到糖果的孩子。

??……

??与此同时,福建海悦服装厂的车间里,气氛凝重得像结了冰。

??“西北班的,全部停下!”杨主任尖利的声音刺破缝纫机的轰鸣,“聊得很开心是吧?从今天起,你们去仓库整理废料!”

??流水线上的宁夏姑娘们面面相觑。

??麦苗站起来解释:“杨主任,我们只是在交流针法”

??“闭嘴!”杨主任厉声打断,“你们这些西北来的,又笨又懒!不想干就滚回去!”

??秋红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家里还有生病的母亲和上学的弟弟等着她寄钱回去。

??其他姑娘也都低着头,像被霜打过的茄子。

??“杨主任。”麦苗突然提高声音,“您不能这样侮辱人!我们可以接受惩罚,但不能接受污蔑!”

??车间里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惊呆了,包括杨主任自己。

??她涨红了脸:“好,很好!那就测速考核!达标的留下,不达标的滚蛋!”

??测速台前,姑娘们一个接一个地接受考核。

??秋红紧张得手发抖,针脚歪歪扭扭;其他人也大多发挥失常。

??轮到麦苗时,她深吸一口气,手指如蝴蝶般在布料上翻飞……

??她是所有人中最快的,但仍比厂里标准慢了十五秒。

??“哼,就这水平还敢顶嘴?”杨主任冷笑,“全部去仓库!”

??麦苗咬着嘴唇,突然转身跑出车间。

??“你干什么去?!”杨主任在后面怒吼。

??“找厂长评理!”麦苗头也不回地喊道。

??“……”

??厂长办公室里,麦苗紧张地绞着手指。

??她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冲动,但一想到秋红她们绝望的眼神,她就没法退缩。

??“小姑娘,你知道每天有多少人想见我告状吗?”厂长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语气平和却带着威严。

??麦苗鼓起勇气:“厂长,我们西北班的姐妹不是懒,是真的想学好。杨主任一上来就骂人,大家手都抖了”

??“那你为什么敢来找我?”厂长突然问。

??“因为.”麦苗想起父亲常说的话,脱口而出,“做人要讲道理。我们背井离乡来打工,不是为了受气的。”

??厂长沉默片刻,拿起电话:“让杨主任过来。”

??十分钟后,杨主任铁青着脸走出办公室,宣布再给西北班一次机会,由麦苗带头练习,一周后重新考核。

??当晚,宿舍里的气氛既兴奋又忐忑。

??秋红拉着麦苗的手:“麦苗,要是再不过关怎么办?我、我不能失去这份工作啊.”

??麦苗正要安慰她,舍友突然喊:“麦苗,你的信!”

??信封上是熟悉的字迹——父亲白老师寄来的。

??麦苗迫不及待地拆开,信纸上是一如既往的朴实叮嘱:

??“苗儿,见字如面。福建潮湿,记得睡前用热水泡脚。与人相处要宽容,但原则问题不能退让。你从小倔强,如今在外更要学会以理服人.”

??信纸在麦苗手中微微颤抖。

??千里之外的父亲,仿佛看穿了她的处境。

??……

??与此同时,宁夏扶贫办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

??“水花集团愿意提供无息贷款?”陈金山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包收购?”

??苏宁点点头:“李水花说了,她旗下的‘西北风情’和‘兰州拉面’连锁餐厅每年需要大量蘑菇。另外,还可以供应给福建那边的‘沙县小吃’。”

??“太好了!”陈金山激动地拍桌,“这样村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马得福却若有所思:“苏主任,水花集团为什么突然这么支持?”

??苏宁笑了笑:“因为她懂农民的顾虑。当年她父亲就是用一头驴、一个水窖逼她嫁人的。现在她有了能力,不想再看别人受穷。”

??“……”

??“另外,水花集团会建立冷库储藏仓储和冷运链,蘑菇种植一定会成为另一个热门产业。”

??会议结束后,苏宁独自站在窗前。

??远处,闽宁村的灯火在夜色中若隐若现。

??他想起了李水花下午在电话里说的话:“苏宁,当年要不是你娶了我,也许我的人生同样很悲惨。”

??如今的苏宁自然是有能力让西海固短时间暴富,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是要西海固的老百姓从思想上获得的改变和成长。

??扶贫可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并不是所谓的一锤子买卖,只有慢慢激发当地人的能动性才可以。

??而在千里之外的福建,麦苗正伏在宿舍的公共桌上,认真地给父亲回信。

??窗外是陌生的霓虹,窗玻璃上倒映着她坚定的面容。

??信的最后,她写道:“爹,我会像您教的那样,既坚持原则,也学会方法。这里的海很大,但女儿的心永远连着西海固的黄土。”

??夜风吹动窗帘,带着海洋特有的咸腥。

??麦苗轻轻哼起了家乡的花儿,歌声飘出窗外,与机器的轰鸣、海浪的轻响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属于这个时代的奋斗乐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