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195章 部署位置在海上?

第1195章部署位置在海上?

 

李建强的第三个要求,最后也还是被满足了。

 

不过,以常浩南如今的身份,肯定不能随便打个电话就把人家叫过来。

 

所以还是得回去之后慢慢等消息。

 

当然,李建强也早就估计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计划是先解决掉雷达信号形式丶波形函数丶部署位置等基本问题。

 

等到获得外援之后,再考虑具体如何在现有雷达基础上进行软体和算法升级。

 

因此他刚一回到研究所,就马上集中了所有手头没有要紧工作的部下开会,说明了目前的基本情况,并分别下达具体任务。

 

然而,事情却并没有想像当中那样顺利。

 

尽管他们已经在这方面进行过好几年的研究,并且得到了不少有意义的成果。

 

但真到了需要让理论落地的时候,还是发现了不少此前并未考虑到的问题。

 

其中最棘手的一条是,由于双/多基地雷达的反隐身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的散射,而这种散射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无规则的特性,且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属不同的雷达终端,所以很难利用聚类分析丶匹配滤波采样丶窄带自动增益控制等传统技术进行密集多目标分辨。

 

换句话说,在一个相对小(十几k到几十k)的范围之内,无论实际存在多少目标,雷达回波都会把它们当做是同一个反射信号。

 

如果是面对正常目标,那麽雷达操作员还可以根据目标信号强度来进行推测。

 

但f22是一个全新的对手。

 

没人知道它的具体目标特性是怎麽样的。

 

而且就算知道,经过散射之后的信号也可能出现失真,导致出自经验的判断出现误差。

 

这在对峙当中是相当要命的。

 

一连四五天时间,李建强都在为此而头疼。

 

因为解决不了多目标分辨问题,就没办法往下确定雷达的部署位置,更无从针对发射站和接收站之间的几何关系优化回波信号模型……

 

“要不然……我们退而求其次?”

 

烟雾缭绕的办公室中,李建强的副手朱永顺突然提议道。

 

“说说你的想法。”

 

前者此时实在没什麽思路,只好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回答。

 

“可以在一个单基地雷达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协同配置)的基础上,添加第二个(双基地)接收机,这样单基地雷达系统作为首要的探测传感器,而双基地接收机辅助其对目标进行探测。”

 

朱永顺说着从旁边抽出一张纸,一边继续介绍一边在上面画示意图:

 

“单基地雷达系统可以作为首要的探测传感器,而双基地接收机辅助其对目标进行探测,发射机关注区域被单基地雷达接收机的圆环形距离单元和双基地雷达接收机的椭圆环形距离单元划分为栅格。”

 

“然后,融合两个接收机的信号建立似然函数,使两个接收机接收信号的似然比最大化的对应于某栅格的目标的幅度被确定后,将这个最优值与门限进行比较……”

 

这个提议并不难理解,因此话才说到一半,就被李建强给打断了:

 

“等等……”

 

“按照你说的复合配置方式,整个方案就会从一个多发多收的复杂多基地雷达网,变成多个单发多收的简单双基地雷达网……这样一来,相当于给雷达部署位置凭空增加了好几个额外的限制条件,计算难度可是要呈指数级别提高。”

 

被一语点破关键的朱永顺露出有些无奈的表情,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头皮:

 

“您说的对,但其它技术方案,无论是利用空间分集特性还是对回波信息做信号层次融合……先不提咱们现阶段的技术能力支不支持这麽干,就算常院士把方案端到咱们面前,也需要雷达本身的底层架构支持,绝对不是对当前型号做做小修小补就能解决的。”

 

李建强用笔轻轻敲了敲脑袋,闭上眼睛露出一脸纠结的表情——

 

如果跳过眼前这个问题,只利用最基本的都卜勒拍频原理检测目标的存在性,那执行起来倒是没有太大难度。

 

但别人既然是以联合演习的名义搞事,那出动的飞机就不可能只有隐身机。

 

如果以非隐身的f15或f16作为诱饵,再把f22放在一段距离之外进行埋伏,那简单的多基地雷达就只会探测到一个单独而明显的回波信号,却根本无法分辨出其中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