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117章 大佬云集!

虽然早就听闻过常浩南雷厉风行的工作习惯,但现在真正切身体会了一把,还是让对面的老两位有些吃惊。

 

尤其是陆永祥,稍微愣了一下之后才回答道:

 

“我这边倒是没关系……年底的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了,可以走得开。”

 

“但常院士你……确定不用在京城多留一段时间么?”

 

作为过来人的他很清楚,院士增选结果敲定之后,才是很多事情的开始。

 

本单位、本地、乃至是院士的籍贯地……

 

但凡能扯上点关系的,高低都得请去走一个过场。

 

院士也是人。

 

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可能把这些邀请都推了。

 

像宋闻聪和屈良生这样年岁大的还有个病遁的法子,但常浩南属于一眼瞅过去就是年富力强的主,连这种借口都没有。

 

所以,至少头一个月,都很难回到正常的工作节奏上去。

 

尤其常浩南在两院注册的工作单位,也就是航空动力集团和京航大学,还都在京城本地。

 

一般来说,麻烦事应该更多才对。

 

而常浩南则是直接摆了摆手:

 

“不用……”

 

“该讲该说的,早两年都已经讲差不多了……上一批听过我讲座的研究生新生,现在都还没毕业呢……再者说,我十月初就从镐京那边离开,到现在这都两个来月了,中间只能通过报告了解项目情况,多少也有点不放心。”

 

听到这里的陆永祥也是一乐:

 

“倒也是……前两年你刚拿菲奖那会,热度可比现在高多了。”

 

“当时数学物理学部那边还跟我打报告,说准备找你过来给院士们做个报告……但后来听说请你的人太多,所以就跟燕大还有青华他们合办了一场。”

 

虽然两边的荣誉并不是同一个评价体系,但院士头衔每次评选怎么也能多出一百来位,而菲奖得主平均下来最多也就每年一个。

 

总归还是后者更稀罕一点。

 

况且还是华夏本土学者的第一个。

 

短暂的偏离了一下话题之后,二人又把目光投向对面的屈良生。

 

其实常浩南倒是有印象,后者本来就挂着镐京交大的教授头衔。

 

只不过,实际工作地点和这个未必有直接关系。

 

就像陆永祥还是浙省大学的教授呢,但这些年基本都待在京城。

 

“我这边就更没问题了。”

 

屈良生摘掉老花镜,一边轻轻擦拭一边笑道:

 

“虽然这些年经常往金城和海盐跑,但我的根据地还留在镐京没挪过窝……”

 

“说起来真要到了那边,其实我才应该是正牌东道主……到时候可得让我有机会尽一下地主之谊才行。”

 

“……”

 

既然三个人都没有意见,陆永祥也就最终定了调:

 

“那就这么定了,就下周一,在镐发集团!”

 

……

 

虽然嘴上说是不用在京城多待,但学校和总部确实还有些事情需要处理。

 

就比如火炬实验室那边——

 

领导评了院士,那

 

所以常浩南就给众人在元旦前多批了几天假,又额外发了一笔补贴,权当是个彩头。

 

而集团层面虽然没办法因为这种理由而直接发钱,但毕竟一年内新增了两位(三人次)院士,总也得拿出点实在的福利,让

 

搞航发本来就经常没日没夜地高强度攻关,总不能光靠画大饼让同志们奋斗吧?

 

总之,等他真正回到镐京的时候,也已经是五天以后的周六下午了。

 

为表达重视,秦省接待办公室甚至专门联系航空动力集团,表示可以直接派出人和车到机场迎接。

 

考虑到院士在待遇方面直接对标副部级领导,这倒也不算是出格的流程。

 

不过么……

 

常浩南由于特殊的身份性质,一直是由专机直接送到阎良机场。

 

地方接待办根本就进不去。

 

所以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当然,毫不意外地。

 

在镐发集团门口,常浩南还是远远就看到了拉着的横幅,以及列好队迎接的人群。

 

好在规模不算太大,目测有个三四十号人。

 

应该是机关各办公室的大小领导。

 

而为首的两人,正是任炳达和张振华。

 

常浩南不好排场,但也知道这种流程根本避免不了。

 

如果真的完全拒绝,反倒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所以在下车之后,还是和大家一起热闹庆祝了一番,接着又拍了个合照,才算是把众人给打发回去。

 

直到这会儿,张振华才单独找到常浩南,一边跟着后者往设计室走,一边具体汇报情况:

 

“常总,经过同志们加班加点抢进度,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一批风扇叶片样品的试制工作,经过检测确认有三片合格……您看,是不是马上开始平衡特性和疲劳特性的测试?”

 

风扇的气动特性,在初期可以通过缩比模型或是木质模型,在风洞中进行试验。

 

但结构和寿命层面的性能,必须得上原件才行。

毕竟,桁架式空心结构即便在空心叶片里,也已经算是最新的第二代产品,相比蜂窝式空心结构的已知数据更少,设计风险也更高。